什么是烂尾楼| 薄荷叶晒干后能干什么|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高是什么意思| 把尿是什么意思| 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有什么区别| 屋后有坟有什么影响吗| 中暑喝什么| 孕妇吃坚果对胎儿有什么好处| ml是什么单位| 石字旁有什么字| 咽喉肿痛吃什么药好| 鼻子痒用什么药好| 药物制剂是干什么的| 片仔癀为什么这么贵| 冬字五行属什么| 不眠夜是什么意思| 经常干呕是什么原因| 红绳有什么寓意| 樱花什么时候开花| 防晒衣什么材质最防晒| 93年属什么今年多大| 身份证号最后一位代表什么| 甲亢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经常打喷嚏是什么原因| 80年属什么生肖| 些几 是什么意思| stomach什么意思| 女人下面有异味是什么原因| 喝断片了是什么意思| s牌运动鞋是什么牌子| 胃疼吃什么药效果好| 什么相关四字成语| 肺部钙化灶是什么意思| 脚掌心发热是什么原因| 胎位loa是什么意思| 秃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rpl是什么意思| ct是什么检查| 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是什么意思| 拿什么证明分居两年| 男人说做朋友代表什么| 牛肉可以炒什么菜| 广西为什么简称桂| 备孕检查都检查什么项目| 什么时候排卵| 脂溢性皮炎有什么症状| 串联质谱筛查是什么病| 五戒十善是什么| 气虚吃什么药| 胃体隆起是什么意思| 前壁后壁有什么区别| 作古是什么意思| 三个香读什么| 猫有什么特点| 乘的部首是什么| 花甲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兆字五行属什么| 鱼加它是什么字| 小孩尿酸高是什么原因| 拉肚子引起的发烧吃什么药| 奶粉什么时候喝最好| 进仓是什么意思| 脚板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952年属什么| 未央什么意思| 9月12日是什么星座| hpv疫苗什么时候打最好| 单纯疱疹吃什么药| sys是什么意思| 八月三日是什么星座| 为什么拔牙后不能吐口水| jps是什么意思| 有所作为的意思是什么| 龟公是什么意思| 圆脸适合什么镜框| 簋是什么意思| 肤浅是什么意思| 眼干眼涩眼疲劳用什么眼药水| 153是什么意思| 静息心率是什么意思| 骐字五行属什么| 毕婚族是什么意思| 前位子宫和后位子宫有什么区别| 肝气郁结喝什么茶| 什么是同位素| 餐中服用是什么意思| 什么花在春天开| 蜈蚣为什么不能打死| 尿道炎症状吃什么药| 肛瘘不治疗有什么后果| 来苏水又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叫基围虾| 1995年属什么| 血窦是什么意思| 胎儿左心室灶状强回声是什么意思| 四个月念什么字| 芒果过敏用什么药| 媚字五行属什么| 甲状腺检查挂什么科| 夏天为什么会感冒| 阳历7月15日是什么星座| 4月25号是什么星座| 开平方是什么意思| 碱性磷酸酶高是什么原因| 济公原名叫什么| 养肝吃什么好| 腿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顶包是什么意思| 无偿是什么意思| 鬼佬是什么意思| 洋葱不能跟什么一起吃| 585是什么金| 难以启齿什么意思| 调味茶和茶有什么区别| 皮肤松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骨关节响是什么原因| 什么的白云| 竹升面是什么面| 兴旺的反义词是什么| 阴囊潮湿吃什么药好| 乔丹是什么品牌| 海带什么人不能吃| 焦虑症吃什么药最好| 鱼石脂是什么| 小鱼爱吃什么| 突然手发抖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老想睡觉| 牡丹花什么季节开| 情商什么意思| 童养媳什么意思| 脂肪肝适合吃什么水果| 发冷发热是什么原因| 肌膜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夏天喝什么水最好| 割包皮属于什么科| 冬至要注意什么| air是什么牌子的鞋| 俄罗斯什么东西值得买|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包可以加什么偏旁| 西同念什么| 慢热型是什么意思| 照字五行属什么| 打完升白针有什么反应| 空姐在飞机上干什么| 菜花炒什么好吃| 畏寒怕冷是什么原因| 21三体临界风险是什么意思| 陈坤为什么地位那么高| 阴道刺痛什么原因| 砧木是什么意思| 常喝黑苦荞茶有什么好处| holly是什么意思| e6e7阳性是什么意思| 肉苁蓉与什么搭配好| 蟋蟀用什么唱歌| 幽门螺杆菌阴性是什么意思| 脸上不停的长痘痘是什么原因| 脾虚痰湿吃什么中成药| fdi是什么意思| 龛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没有广东大学| 布加综合征是什么病| 遥不可及是什么意思| 解脲支原体阳性吃什么药最好| 干咳嗽喉咙痒是什么原因| 四时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新生儿会有黄疸| 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 在于是什么意思| 减肥期间吃什么好| 银杯子喝水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胸口容易出汗是什么原因| 皮肤黑适合什么颜色的衣服| 砧木是什么意思| 总胆红素偏高有什么危害| 怀孕有褐色分泌物是什么原因| 什么叫免疫治疗| 鼻子里流出黄水是什么原因| 吃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好处| 黑色车牌是什么车| 核桃补什么| 查输卵管是否堵塞要做什么检查| 尿液有白色絮状物是什么原因| 膝盖疼用什么药|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计数偏低是什么原因| EPS什么意思| 1949年是什么年| 手麻木什么原因| 宫颈机能不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高血糖吃什么降得快| 流觞是什么意思| 女性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手指关节疼痛看什么科| 吃桃子有什么好处| 拌嘴是什么意思| 豪五行属什么| 什么有什么造句| 猫牙米是什么米| 疣体是什么病| 什么口服液补血补气最好| 什么茶降糖效果最好| 男孩什么时候开始发育| 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 彩超能检查出什么| 猪八戒的老婆叫什么| 什么叫遗精| 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 大肠杆菌属于什么菌| 梦见走亲戚是什么意思| 辣椒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香其酱是什么酱| 生菜什么时候种| 省管干部是什么级别| 二审是什么意思| 肛门瘙痒用什么药膏好| 什么时候闰九月| rf是什么的缩写| 什么都没有| 50至60岁吃什么钙片好| 奇可以加什么偏旁| 氨酚咖那敏片是什么药|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什么| 哆啦a梦的口袋叫什么| 红花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西瓜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眼睛很多眼屎是什么原因| 双侧半卵圆中心缺血灶是什么意思| 月经量少吃什么好| 腰痛应该挂什么科| 属蛇的是什么星座| 胎菊和金银花一起泡水有什么效果| 气虚便秘吃什么中成药| 313什么意思| 南非用什么货币| 硬结灶是什么意思| 事物指的是什么| 外阴白斑用什么药| 公元500年是什么朝代| 男生的蛋蛋长什么样| 水杉是什么植物| 卷饼卷什么菜好吃| 吃氨糖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癸亥五行属什么| 绿豆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异口同声什么意思| 柬埔寨是什么国家| nsaids是什么药| 为什么越睡越困| 为什么一饿就胃疼| 挖矿是什么| 神龛是什么意思| 外贸原单是什么意思| 戊申五行属什么| 指甲盖凹凸不平是什么原因| 夕火念什么| 西亚是什么人种| 孩子肚脐眼下面疼是什么原因| 左腰疼是什么原因| 心神不定是什么生肖| kp是什么意思| 葳是什么意思| ubc是什么意思| 百度
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电子杂志 > 峨眉山禅茶文化
第一篇 文化 第六节 拈花微笑(上·续四)

  (六)净土宗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此宗根本经典为《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分别简称《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是三部有关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的佛经,合为“净土三经”。另有一论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简称《往生论》,与“三经”合为“三经一论”。此外,净土宗对出自《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出自《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颇为重视。东晋高僧慧远为净土初祖,因其曾与人结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此宗又名“莲宗”。唐代僧人善导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

  净土,意指被净化的国土,全称为清净国土、清净佛刹等,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妙土等。净土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理想世界,也是信众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换言之,净土是一个所有烦恼、障碍都已消失,很容易实现涅槃(正觉的境界)的庄严圣地。比如,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阿弥陀佛净土”即指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亦有极乐世界、西方净土等多名。阿弥陀佛(梵名Amitābha),名号为“阿弥陀”,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专为人了生死故,成就无量庄严功德,因寿命无数、妙光无边,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往生”即指命终之时生于他方世界,广义通指受生在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而狭义专指受生于“阿弥陀佛净土”。愿意“往生”,即称“愿生”。《无量寿经》等经载,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者身受诸种快乐,如身有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具体来说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

  净土信仰,出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根源于僧众对释迦牟尼佛的怀念以及对释迦佛说法道场的虔诚向往。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身”除指体貌外,亦是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三身”即一佛。理法之聚集为“法身”(指毗卢遮那佛,又称自性身),智法之聚集为“报身”(指卢舍那佛,又称受用身),功德法之聚集为“应身”(指释迦牟尼佛,又称变化身)。同时,十方世界中还有无量诸佛,且与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有一个说法道场。故而,在大千世界中存在着无数的净土,如在“净土三经”说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之外,还有《弥勒上生经》讲弥勒菩萨与兜率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药师佛与琉璃净土,《法华经》讲释尊报身与灵山净土,《华严经》说释尊法身与莲花藏世界等,由此衍生的弥陀信仰、弥勒信仰等等均为净土信仰。

  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始自东汉。来自大月氏的译经师支娄迦谶(梵名Lokaksema,约2世纪,简称支谶)在约公元167年至186年之间,最早将大乘、小乘佛教典籍译作中文。其所译《般舟三昧经》主讲大乘禅观的修习,经中说人们若能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七昼夜之后即可在禅定状态中见到阿弥陀佛,若长期修习,死后即可往生阿弥陀佛所在的极乐净土。一般认为,“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二卷是由三国曹魏时期的译经僧康僧铠(梵名Sam!ghavarman,约3世纪)所译,经中记载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在成佛前的“四十八大愿”以及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其中,第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说若有人依法修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即可往生极乐净土。此即后世所说的“持名念佛”,为四种“念佛法门”之一。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菩萨之兜率净土信仰同样出自印度佛教的早期,历史久远且流传广泛。西晋时期,时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梵名Dharmaraksa,231—308)译出《弥勒菩萨本愿经》及《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简称《弥勒下生经》),主要讲说通过修行往生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净土。弥勒菩萨(梵名Maitreya),意译为慈尊,与释迦牟尼同一时代,随释尊出家,先释尊入灭,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是释迦牟尼佛所预言的“未来佛”,即信众熟知的“弥勒佛”。与弥陀信仰有一个“极乐净土”一样,弥勒信仰有一个“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驻锡的地方,亦称“弥勒内院”。弥勒菩萨虽早已成就佛境,但为众生利益,仅示现菩萨之相,驻锡在此净土,待未来因缘成熟时化生于人间,向众生示现修行及成道的事行。据佛经记载,兜率净土的美妙殊胜不亚于极乐净土,二者都具有“候补佛”的性质。往生兜率净土是过一生即成佛,即下生成佛。往生极乐净土后仍需修行才能成佛,只是极乐净土已排除所有恶秽障碍,故在此处万修万成。东晋时期,时称“印手菩萨”的著名佛教学者——道安(312—385)极为推崇兜率净土。据《高僧传》记载,道安常与弟子法遇、道愿、昙戒等八人在弥勒像前“立誓愿往生兜率”。后来,昙戒在病重时不断称诵弥勒佛号,弟子问他为何不愿往生西方净土,他道:“吾与和上(指道安)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402)译出《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简称《弥勒成佛经》),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464)于南朝刘宋年间译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上生经》与此前的《弥勒下生经》,集中表述了弥勒信仰的重要内容,是大乘佛教六部弥勒经典中最负盛名的三部,合称“弥勒三部”。由于道安大师的再次推弘以及弥勒经典的翻译逐渐完备,弥勒信仰在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唐时,弥勒信仰亦深受法相宗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的重视,进行了义理方面的深入研究。相较于弥陀信仰,弥勒信仰由于诸多原因,自中唐之后走出上层,逐渐式微。然而,弥勒信仰从未消失,而是结合了我国本有的文化传统,不断融合创造。比如,弥勒菩萨造像一改此前的天冠形象,开始以布袋和尚示现,笑口常开的胖弥勒雕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随处可见。弥勒信仰流入民间,最终演变成为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积极组成部分——欢喜自在、知足常乐。

  回到弥陀信仰与净土宗。译经家鸠摩罗什(梵名Kumarajiva,344—413,另说350—409)在公元402那一年,还翻译了《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叙述了西方净土之庄严,并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意即因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南朝刘宋,畺良耶舍(梵名Kālaya?a,383—442)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经中讲述了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即“十六观”,描述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境界。北朝北魏,菩提流支(梵名Bodhiruci,约5—6世纪)译《往生论》一卷,为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专著。至此,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三经一论”均被译出。诸经虽广说十方诸佛净土,但净土宗所持净土信仰侧重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所谓“诸经所赞,尽在弥陀”,弥陀信仰成为中国净土信仰的主流。

  千余年来,阐扬净土宗的祖师众多,但历代祖师并无法统,均为后人根据弘扬净土法门之重大贡献而进行的推戴。因此,净土宗的传承有多种说法。南宋时期,天台宗僧人宗晓(1151—1214)作《乐邦文类》,以东晋慧远为初祖,其后为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等。天台宗僧人志磐(生卒年不详)也编述了《佛祖统纪》,在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列出“净土宗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以及省常,此说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明时,继推袾宏、智旭,合为“净土宗九祖”。清代有行策、省庵、彻悟,共称“净土宗十二祖”。近代有印光,在当代净土宗广大信众中的地位也是殊难企及。

  初祖慧远(334-416)早年与其弟慧持(337—412)从学东晋道安大师,听讲《放光般若》而豁然开悟,与弟同礼道安出家,昼夜精勤,遍学诸大经典,以弘扬大法为已任,深得道安所重,后二人至庐山(今属江西九江)弘法。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慧远与居士刘遗民(352—410)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同修念佛,期生净土,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慧持辞别兄长,西行弘法,后在四川峨眉山建“普光寺”,肇始“普贤信仰”,峨眉全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二人皆位列五百罗汉,慧持为“慧持尊者”,慧远名“坚持三字尊者”,三字即“阿弥陀”。慧远主要依据《般舟三昧经》,在修行时“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八十种好”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的八十种好相。可见,慧远的念佛法门并非“持名念佛”,而是“观想念佛”。慧远并不专修净土法门,也极为重视禅定与智慧,主张在观想念佛时“以禅智为宗”,与此后历代的净土信仰有较大差异。慧远大师提倡净土信仰,誓愿往生,实是寻求一种信仰的归宿。时至今日,将慧远作为“净土宗初祖”虽有微疑,但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确是因慧远的提倡而渐趋盛行。

  在初祖慧远与二祖善导之间,长达两百年,此间弘扬净土信仰的代表人物有北朝北魏时的医僧——昙鸾(476-542,一说554之后)。昙鸾出家后博览群书,对般若中观学说和佛性学说很有心得,后因病至江南拜访道家兼药家陶弘景(456—536)求取长生之法,得仙经十卷。返回时,他于洛阳遇菩提流支,获赠《观无量寿经》,被告之“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自此专修、弘传净土法门,在其《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略论安乐净土义》等主要著作中,对弥陀净土教义作了系统阐述,初步建立起净土宗的理论体系,为后来创宗奠定了基础。经过昙鸾的倡导,弥陀净土信仰的念佛法门开始转变为“持名念佛”。后经道绰、善导等人的大力推动,使“持名念佛”几乎成为净土信仰的标志,也使弥陀净土信仰广为普及。南朝梁武帝(464—549,502—549在位)对昙鸾大师非常恭敬,每天都要向北方顶礼,尊其为“肉身菩萨”。

  昙鸾之后,许多著名佛教学者虽不以净土为专业,但对净土诸经也有作出疏释。如隋代,与初祖慧远同名,合称“二远”的地论学派高僧慧远(523-592)有《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等;天台宗智者大师(538—597)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记》等;三论宗嘉祥大师(549—623)撰《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经义疏》等,三者并称“隋代三大师”。

  真正继承昙鸾之说,大弘净土教义的是隋唐之际的道绰(562-645)。他幼时出家,先学《涅槃经》,精于般若空理,后因昙鸾弘扬净土的事迹备受感动,皈依净土,专心念佛。道绰真诚向往西方净土,经常面西而坐,在三十多年间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每日诵阿弥陀佛名七万次。据传,当时人们口念佛名时,或用数珠记数,“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或用麻豆等物记数,“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集数百万斛者”。道绰非常重视以佛教经论为根据,在论述净土教义时“广引众经”,其著作《安乐集》所引经律论多至四十余部,不仅包括“净土三经”,还有《大集》《涅槃》《华严》《法华》《维摩》等经,《大智度》《起信》《往生》等论。道绰弘扬净土教义的出发点是“末法”思想,“末法”即正法绝灭之意,是指佛法衰颓之时代。他认为净门所持的念佛法门最适合末法时代的钝根之人,且只有净土一门是人们在末法恶世的唯一出离之道。他还提出,即使是恶人,如能专修念佛法门,或是一心念诵阿弥陀佛之名,也可往生净土。这些观点对净土宗的普及和发展有巨大影响。

  二祖善导(613-681)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净土教义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的倡导与推动者。他幼年出家,先学《法华》《维摩》,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始随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后入长安弘传净土,化得满城归信。他继承了昙鸾以来的念佛思想,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正式创立净土宗。据《佛祖统纪》载,善导曾出资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僧俗皈依者无数。他在《观无量寿经疏》《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净土的教相教义及礼仪规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净土思想体系,使净土宗具有了完整的教派形态。从某个角度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唐中期前以理论形态为特征,可称为“经典佛教”,唐中期后以信仰形式为特征,可称为“民俗佛教”。二祖善导创立净土宗,是“经典佛教”向“民俗佛教”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善导与此前昙鸾、道绰共同开创的“持名念佛”,以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开了中国佛教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中国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净土宗因善导而风行天下,其后仍盛行不衰。慧日(680-748)出家受具足戒后,得遇“四大译经家”之一的义净(635—713),立志西行求法,历时三年从海路抵达印度,游学十三年,后翻越雪岭从陆路东归,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回到长安,被赐颁“慈愍三藏”之号。他在印度深受净土学的影响,归国后主要弘传净土法门,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其根本思想在于“禅、教、律、净”四行并修而重净土,主张“教禅一致”“禅净合行”“戒净双修”,奠定了“禅净一致”的基础。及至宋代,中兴律宗的元照律师极为认同慈愍三藏对修持戒律的强调与重视,曾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翻刻《慈愍三藏文集》流通于世,并作《论慈愍三藏集书》一文,详论教、禅、律切不可偏废。不同于“重视悟解”的初祖慧远、“专称佛名”的二祖善导,慈愍三藏强调“兼修禅、教、律、净”,成为净土宗流派之一,被后世称为“慈愍流”开祖。

  三祖承远(712-802)初学禅法,后建精舍,安置佛经佛像,教人专念弥陀,从者甚众,时称“弥陀和尚”。四祖法照(约747—821)师从三祖,又因仰慕初祖慧远而入庐山,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有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四祖以《佛说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为基础,依据《无量寿经》所说“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花,玛瑙为实,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合,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转至成佛道”,模仿出五音声,创立了念佛法门——“五会念佛”,又作“五会真声”。此仪式集合僧俗数人,依五种高低缓急之音调而念佛,音声佳美,威仪齐肃,具有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速疾成就五分法身等诸多利益,即以音声作佛事,以音韵文学之法弘扬净土法门。据传,四祖在唐代宗时期,登五台山建寺,供奉文殊、普贤菩萨,得二菩萨授予念佛往生法门。五祖少康(?-805)自幼出家,受戒学律,后习《法华》《瑜伽》。约在唐德宗贞元初年(785),他在洛阳白马寺读到二祖善导所著《西方化导文》,从此专修净土,著有《二十四赞》《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五祖以二祖的佛学思想为圭皋,是专修“持名念佛”的代表,时人称其为“后善导”。至此,注重悟解的“慧远流”、兼修禅教戒净的“慈愍流”以及专称佛名的“少康流”相继确立,合称“净土三流”。三流并无高下之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继承、弘扬弥陀净土的思想,随应众生而作差别,可谓“异时同化”。

  会昌法难之后,净土宗依然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唐末、五代年间,延寿(904-975)自少天资过人,出家后先学禅法,功夫甚深,为法眼宗大家。后一心兼修净业,提出“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认为“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于永明寺中以一百八事为日常功课,晚间往山顶行道念佛,世称“永明大师”。在修行、弘法之外,永明大师注重将修行体验与佛学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曾定稿刊行了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还著有《万善同归集》,从诸多法门出发,分别论述“禅净双修”。永明大师集“法眼宗三祖”与“净土宗六祖”于一身,以“禅净双修”的思想影响着两宗在后世的发展。宋初,弘扬净土的代表人物是省常(959-1020)。他戒行谨严,用心研学《大乘起信论》等论著,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对佛学教理颇有深入。省常在西湖边结莲社,共修净土法门,后改名为易行社,入社善信居士一百二十三人,僧众一千多人。此举意在重振当年初祖结莲社以念佛行道的旗鼓,延续慧远大师集众共修净业之遗风,世称其为“钱塘白莲社主”。省常为净土宗在宋代的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尊为“净土宗七祖”。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等诸派学者大多兼弘净土,禅净合流,净土宗义传播愈广,普及于佛门,信徒多纷纷效法,结社同修。

  随着中国佛教的东传,净土教义在隋唐时便传入朝鲜半岛与日本,其中包括净土宗的“三经一论”和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国的净土信仰,在这些国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在我国南宋年间(日本镰仓时期),出身于日本天台宗的僧人源空(1133-1212)首先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以释迦佛所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根本经典。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为“日本净土宗六祖”,以此作为日本净土宗的传法谱系。善导大师被源空尊为“高祖”,成为两国净土宗一致敬慕的祖师。但是,日本净土宗虽言继承了善导大师的理论体系,却排除了“持名念佛”以外诸行,与善导大师的思想实有区别。其后,源空门下的亲鸾(1173-1262)对其师思想作进一步发挥,开创净土真宗,意为“净土教理的精髓”,而非宗派之名。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均与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净土宗有本质区别。

  回到中国,结社之风在元代时仍然盛行,亦有诸多高僧大德弘传净土。及至明代,弘扬净土者有“四大高僧”中的袾宏、德清与智旭,三位大师或倡导“禅净一致”,或主张“性相融会”,或化导“儒佛合一”,然殊途同归,皆以净土为最终归宿。袾宏(1535-1615)是六祖延寿之后,融禅、净、教、律于一体之大成者,因号莲池,世称“莲池大师”。他认为“参禅”与“念佛”是两种修行方式,均旨在解脱,不可偏废。为鼓励人们修行并克服修行中的困难,莲池大师将一些禅师的修行方法收集起来,编作《禅关策进》,初刻并刊行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精义,僧众应一心念佛,故而不主张阅藏,以“无智称念”为应机施教之法。莲池大师提出“严净毗尼,尊崇讲诵,明因果,识罪福,整饬清规,真修实行”,对出家众要求极严,宗风大振,被尊为“净土宗八祖”。其后,智旭(1599-1655)年少时因读袾宏著作而信仰佛教,出家后专心律学,遍阅律藏,发愿弘律,可称作宋代元照律师之后的唯一律学大家,因其字为蕅益,世称“蕅益大师”。他对佛教各宗均有研究,主张融合天台、法相、华严各宗,且以天台为主;亦主张禅、教、律统一,并重视净土信仰。蕅益大师晚年归心净士,极重《阿弥陀经》,作《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写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他提倡“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以悟道为先锋,念佛为后劲”,其“悟后起修”的教义与八祖袾宏所说的“无智称念”有所区别。蕅益大师从各方面论述“持名念佛”法门之高妙,认为“持名念佛”是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被尊为“净土宗九祖”。八祖袾宏代表了六祖延寿所主张的“禅净双修”传统,实为回归般若,而九祖智旭更偏向于“摄禅归净”。

  及至清代,十祖行策(1626—1682)号截流,以自身的修行经验与影响力,兴建莲社,接引大众共修净业,世称“截流大师”。他依《阿弥陀经》中所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发起了集众七日念佛的共修法会,七日之中,大众同心念佛求生净土,此种行法使社会不同阶层的居家学佛、念佛人士,可短时期于庙宇之内共修净业,同愿求生西方净土。清代以降的“打念佛七”(打佛七)即渊源于此。十一祖实贤(1686—1734)号省庵,曾闭关三年,昼阅三藏经典,夜持阿弥陀佛名号,得念佛三昧,出关后升座讲《法华》,以无碍辩才与精辟理论盛名远播,世称“省庵大师”。晚年,大师绝诸外缘,专修净业,时人皆称其为“永明再来”。十二祖际醒(1741—1810)字彻悟,半生禅门,为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第三十六世法嗣,声名远扬四方,被誉为“法门第一人”。他认为彼时世道,众生根钝,尤其适宜念佛之法,于是转禅为净,以求生净土为归宿,世称其为“彻悟大师”。

  时至清代,修持净业依然风行。启蒙思想家魏源(1794—1857)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代表之一,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分别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及《普贤行愿品》,由金陵刻经处刊行,广为流通。展开《无量寿经》,第一句即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净土法门与普贤信仰之密切。魏承贯居士认为:净土一门,以《无量寿经》而发源,以《观无量寿经》而观想,然后导于《阿弥陀经》之持名,最终圆归于《普贤行愿品》。“净土四经”在净土信众中的影响极为突出。其后,弘扬佛学四十年的杨文会(1837-1911)居士,广究大小乘经论,对各宗佛学教义持调合态度,而以净土为终归,常言“教宗贤首,行在弥陀”。

  在饱经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佛教界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爱国、护教人士。其中,“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1861—1940)为近代盛弘佛教的典范。他继承了净土宗历代祖师的教义,契理契机加以弘扬,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净土四经”之后,合为“净土五经”。大师认为二百六十字的《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要、精华,而二百四十四个字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则是净土宗的精华,殊胜功德不在《般若心经》之下。印光大师集净土宗之大成,阐明了宗旨和判教,统摄一代时教导归净土,亦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实修、实证,长期卓绝修持,对种种念佛法门之利弊了如指掌,还完善了念佛仪轨方法,并提倡临终助念。由他发起成立的“弘化社”旨在弘法利生,制定全送、半价、照本三种流通办法,是一个真正的佛教经籍出版流通机构。由于修净土重在真信切愿,而念佛原无所谓是在家或是出家,因而净土宗拥有广大的在家信众。在家众,人才众多,且护法、弘法的热情极高,但融摄在家信众势必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佛法造诣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印光大师专注佛教文化事业,作《印光法师文钞》,前后三编,共计一百余万字,皆是从真参实修中得来,处处闪耀智慧之光,被誉为“小藏经”,不仅是净土出家众的指路明灯,更是在家信众的无上法宝。因此,印光大师在僧俗二众中威望极高,其重要影响并不囿于中兴净土宗,更在于护持危难中的中国近代佛教,同时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近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净土宗的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引导修行者往生极乐净土。从东晋慧远大师倡导净土,历经北魏昙鸾,唐代道绰、善导、慈愍等诸大师的推弘,净土信仰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极为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并发展。随着时代更迭,净土宗愈为世人所熟知,和禅宗一样,成为影响中国佛教、中国民间信仰乃至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宗门之一。

  净土宗先后历经“难行道、易行道”“圣道门、净土门”的教相思想,最终形成“二藏二教”说的判教理论,有“九品皆凡”说等佛学思想,并以“信、愿、行”为宗。相较于中国汉传佛教的其他宗派,净土宗的最大特点是以“念佛”为修行实践的方式,以“往生”西方净土为修行实践的目的,简单、易行。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为佛教修持的理想境界。极乐世界,唯净无染,无苦常乐。就自然环境而言,气候宜人,鸟语花香,以黄金铺地,以七种珍宝造一切建筑,处处清净庄严;就生活状况来说,一切衣食,随意来去,事事随顺诸愿;就社会环境看,一切众生没有恶念,但作诸善,时时精进持法。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途径,我们可从净土宗的判教理论中获知。

  约公元2世纪,龙树菩萨作《十住毗婆沙论》(又名《十住毗婆沙》或《十住论》),对《华严经·十地品》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注释,这是了解净土思想形成及其影响的重要典据。在卷五《易行品》中,将修行的方法分为难、易两种。“难行道”如陆道步行,要依靠个人的勤行精进,历尽无数劫才达到“不退转”的觉悟境界;“易行道”如水路乘舟,只需依靠恭敬念诵十方诸佛的名号,迅即达到“不退转”的觉悟境界。“不退转”(梵文avinivarta-niya,阿毗跋致)是指所修得的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再退失,永不转变,简作“不退”。

  三个世纪后,昙鸾大师奠立了净土宗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将以上观点与净土信仰进行结合,由此提出其判教思想,即“二道二力”说。他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以下简称《往生论注》)中,将净土一门二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依靠其他法门自力修行,必须断尽累劫所造惑业才可成佛,断得一惑,超升一步,即“竖超三界”,由于仅靠“自力”断惑,出期难望,即是“难行道”;通过净土念佛法门,借助阿弥陀佛之加持,即“他力”协助,命终当日或七日之内即可往生净土,直登八地菩萨之果位(不动地),即“横超三界”,此谓“易行道”。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还写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其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大意是说“难行道”就是身处五浊之世、无佛之时的人们,仅依靠自身精进修行极难达至“不退转”的佛境。原因大约有五点:其一,邪门外道以伪装的正理扰乱大乘佛法;其二,小乘声闻只求自度,不求度人,缺少大乘菩萨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精神;其三,恶人当道,破坏他人的殊胜功德;其四,善恶颠倒,破坏修行者依法修行;其五,只凭个人力量,没有他力(即佛力)的护持。大师又写道:“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意即“易行道”就是信奉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就可借助佛之愿力,得到“不退转”的究竟解脱,即“阿毗跋致”。昙鸾大师认为,“信”“愿”是修“易行道”的两个基本前提。“二道二力”之中的“二力”是“他力”和“自力”。大师认为“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是“难行道”的判断标准;但“易行道”并不能以“唯是他力,无自力持”来判断,因为“自力”虽然微弱,但并非绝对不存在。当然,也有人认为“难行道”就是“唯是自力”,“易行道”就是“唯是他力”。这使净土宗后来在内部以“自力”“他力”,“自、他二力”为标准,形成或分出了不同的念佛法门。但是,“易”确已构成净土宗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广大习佛者入佛的信心大大增强。

  数十年后,高僧道绰在昙鸾教判基础上,又提出“二门”说,即“圣道门”与“净土门”。所谓“圣道门”是除净土教义之外,大小乘的一切佛法,主张依靠自力,通过修习禅定、读诵经典,以增长智慧达至觉悟。道绰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因根机愚钝,不堪受正教,无法通过“圣道门”获得解脱;只有修持简要、易行的净土法门,专心念佛,借助佛的本愿力,才能往生净土,获得解脱,即所谓“净土门”。由于“圣道门”所宣说的教义幽深难解,且彼时离释迦佛的时代已十分遥远,道绰认为“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遂强调教法必须与时机相应,末法时“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正如他在其著作《安乐集》中说:“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身处末法的人们不可能通过修行“圣道门”而得解脱,只有修“净土门”这唯一的方法。相较此前昙鸾大师的理论,“圣道门”即是“难行道”,“净土门”即是“易行道”。

  其后,二祖善导一方面以昙鸾之“难行道”“易行道”,道绰之“圣道门”“净土门”等诸说为基础,另一方面也受到同时期其他宗派的成熟判教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二藏二教”说。“二藏”为“声闻藏”“菩萨藏”,“二教”为“渐教”“顿教”,二祖善导判净土宗为“菩萨藏”收,“顿教”摄。“顿教”是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而必须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之教法则为“渐教”。“顿、渐”二教,实是南北朝判教各家所共同采用的通相,后来更被天台等宗所吸收,成为隋唐时期各宗普遍采用的一种判教结构。二祖善导在《观经疏》中说:“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观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净土宗的地位,由此确立。

  此外,二祖善导还提出“要弘二门”说。“要门”为《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中提及的“定散”,即往生净土之二种善。“定”者,息虑以凝心,“散”者,废恶以修善。针对《观经》所说之水观、宝树观、像观、普观、杂想观等十六观,善导大师主张前十三观为凝心摒除杂念者,故称“定善”,后三观是弃恶修善者,如修习三福、九品之行,故称“散善”,二种善皆得往生净土。从狭义的角度讲,“定、散二善”是《观经》中的“十三观”与“三福九品”;而从广义的角度讲,“定、散二善”涵摄四摄六度、八万四千法门。更为重要的是,“定、散二善”如能“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则可摄归净土,此即“要门”。六度万行摄归净土之后,所要彰显的佛陀本愿,则是“弘愿门”。正如善导大师所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其中“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念佛法门”,即“弘愿门”。实际上,“要弘二门”是对净土初期判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中,“要门”以“难行道”“圣道门”为基础,“弘愿门”则以“易行道”“净土门”为基础。所不同的是,“难行道”“圣道门”在初期净土判教中被排斥在净土一门之外,而“要门”则通过“回向发愿”的形式将其纳入净土一门,由此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净土法门所摄受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弘二门”是从广度上进行的判教。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也由此正式确立主导地位。

  简而言之,“念佛往生”是净土宗的判教标准。近一千年后的明代,九祖智旭也提出了自己的判教思想,以净土统摄一切法门,认为律、教、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但总体上没有超越二祖善导的教判理论。

  佛教起源于印度,却是在中国壮大、繁荣。比如,佛性学说的重要内容就是众生是否有佛性?是否能成佛?同时,佛教以成佛解脱为最终目的,究竟何种条件下成佛?如何成佛?诸多实际问题必然是修行者关心的重点。相较之下,印度佛教的佛性理论更偏重对众生有没有佛性,能不能成佛等理论问题进行繁琐论证,也多主张历世渐修。然而,中国佛教在一定意义上更富有实践色彩,重视如何成佛,在什么条件下成佛等问题,且主张渐修者虽非少数,但自竺道生首倡“顿悟成佛”后,顿悟思想在中国佛教的修行理论中就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净土宗的佛性理论与修行实践,我们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简述。

  在佛性方面,净土宗主要蕴含在对“念佛往生”这一原理和方法的论述中,如《观经》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净土宗不但肯定每个人都有念佛往生净土的可能,而且将佛的愿力与众生之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依《阿弥陀经》,往生净土者都成菩萨,众菩萨当成佛,且可快速成佛。因而,往生净土不等于往生成佛。

  在修行方面,净土宗的主要方式为“念佛”,甚至其成立、发展都与“念佛法门”息息相关。“念佛”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修行法门,《阿含经》中就将其列入“六念”“十念”之一,一些大乘佛教经典也曾着力讨论。“念佛法门”可主要分为四种:一是专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持名念佛”,或“称名念佛”;二是观念佛的塑像与画像,为“观像念佛”;三是观想佛的美妙相貌,为“观想念佛”;四是在禅定状态下谛观佛的法身,即体悟诸法实相,为“实相念佛”。

  在昙鸾及其以前的时代,主要以“观想念佛”为主,在禅定中观想,以求觉悟,是大乘禅观之一。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娑论》也提到“念佛”:“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彼时,是念十方佛名号。专念阿弥陀佛始自昙鸾大师,如其《略论安乐净土义》所说:“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同时,他将“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等同起来,如《往生论注》所说:“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昙鸾大师可谓是中国佛教“持名念佛”并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始祖,且极为推崇“十念念佛”。关于“十念”,并不是简单理解为数字上的由一到十,也非从一念直到十念,而是心无他想地“念佛”,无杂心地“念佛”,“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然而,“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对于凡夫来说,真正不杂心念地“念佛”绝非易事。所以,念佛法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易实难,“宜至信心,预自尅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只有树立对净土的信心,克除他念、杂念,逐渐积习成性,使善根坚固,“念佛”才能真正成为“易行道”。

  其后,道绰提倡“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同时主张以发“菩提心”为根本原则,以“念佛三昧”为首要方法。《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又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所以,“念佛三昧”又名“诸佛现前三昧”。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为“净业”,《观经》指出,成就“净业”有三因缘:一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因,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因,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者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能灭除过去、未来和现在一切诸障,断绝轮回,往生极乐净土世界。此三因,也分别对应世善、戒善、行善,合称“净业三福”。道绰大师注重第三因,即“发菩提心”,并援引世亲《净土论》“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以为证明。

  二祖善导继承了昙鸾、道绰以来的净土思想,极为推崇“持名念佛”,在其所著《观经疏》中提出:“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他将修持方法划分出“正行”“杂行”。依净土经典所从事的一切修行活动即为“正行”,具体又可分为五种:读诵正行,指专读“净土三经”;观察正行,指专思想、观察、忆念弥陀净土正、依二报的庄严;礼拜正行,指一心专礼弥陀一佛;称名正行,指一心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赞叹供养正行,指一心专赞叹、供养弥陀一佛。以上五种“正行”,又二分为“正业”和“助业”。“又就此正中,复有两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就是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符合弥陀本愿的正定之业,即“正业”,其他如读经、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都是“助业”。除“正业”“助业”之外的一切修行,皆为“杂行”。二祖善导的净土法门,是舍杂、归正,在正行中要正修正业、旁修助业。二祖通过区分“正行”“杂行”,将净土法门的修行与其他修行区别开来;又通过区分“正业”“助业”,明确“持名念佛”在五“正行”中最为殊胜。“二行二业”说,是善导大师关于佛教修持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实质也是其判教理论之一。

  六祖延寿作有“禅净四料简偈”,开创“禅净双修”的理论先河,奠定了禅净关系的基本模式。其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的偈子高度赞叹了“禅净双修”,指出若结合“禅”“净”的优点,有如长角的老虎般威猛无比,在修行上必能取得巨大成就。从某种角度看,六祖是站在禅宗的立场上主张“禅净双修”,且更大范围地提倡“教禅合一”。此后,“禅”“净”相互激荡,中国佛教几成“禅”“净”之天下。净土宗强调念佛,禅宗注重坐禅,都崇尚简约、易行,相较其他宗派更契合广大信众的需求,二者因而逐渐成为佛教修行的的主导路线。

  及至明末,八祖袾宏以圆融无碍的态度,从净土宗的立场主张“禅净双修”,从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的角度,极力强调参禅应以净土为归,净土往生是参禅的归宿与保障,并以“参究念佛”之法导禅归净,在净土宗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参究念佛”,又称“体究念佛”,初始于元代,袾宏大师在此前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即以信愿为前提,在“念佛”上参究。八祖认为“念佛”的关键在于“执持”二字,并达至“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与“理一心”两层含义。“事一心”是“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即是说听到佛的名号,不断忆念(明持、默持或半明半默持),使自己心力集中,不被外界所打乱。“理一心”是“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即在听到佛号时,忆念之外,还要反观自己的本心,达到一定程度后,本心会与所念佛号完全融为一体,达到心、佛、众生一体的境界。“事一心”实质是指“定”的境界,“忆念无间,是谓事持”;“理一心”实质是指“慧”的境界,即在念佛时辅以禅宗参禅的方法,“体究无间,是谓理持”。八祖认为“事持”“理持”广摄诸根,可随根性而定,根器稍钝宜先“事持”,后渐究理;根性大利可直接“理持”,即为顿入。二者虽有层次、境界之别,然“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只要执持至极,即可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的境界,“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

  九祖智旭是“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的一位,曾护儒、辟佛,十七岁时因读八祖袾宏所著《自知录》与《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二十四岁出家。由于所处时代、面对时机的不同,九祖认为“体究念佛”极易造成禅净混滥,于净宗反有破法之危。他认为净土“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可证得禅宗之禅,无须另藉参究,而禅者参禅,如不能断尽妄习,又不发愿往生,难免随业轮转生死。因此,智旭大师极力提倡简易、稳妥的持名念佛,提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禅法由此消归于净土之中。基于这种不同,九祖对“事一心”与“理一心”也有不同解释,却与八祖袾宏思路一致,即有定无慧为“事一心”,定慧双得为“理一心”。此外,九祖以莲池《弥陀疏钞》为基础,撰写了《阿弥陀经要解》一书,对净土要义进行系统精要的总结,认为“念佛”含摄了一切佛教,包含了佛教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念佛”是持名,而广义的“念佛”则无所不包。从九祖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念佛法门”有三种,初祖慧远等早期的净土修行为“念他佛”,禅宗、天台等净土修行为“念自佛”,六祖延寿等人的“禅净双修”为“念自他佛”。此三种使“念佛”上升为佛法全体的高度,由此确立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在整个佛教修行中的中心地位。而所有念佛法门中,又以持名念佛“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由此将大乘禅、教、律一切法门完全摄归于净土之直持名号,“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一心念佛”的净土宗,修行方法易懂、易行,对没有机会、精力接受系统佛学教育的广大信众有着巨大吸引力。“净业”从早期作为万行中的一行,到中期“禅净双修”,乃至到后期“摄禅归净”,实为佛教中国化至中国化佛教的发展缩影之一。在此过程中,净土宗所提倡的解脱方式——“往生”功不可没。

  “往生”即借助阿弥陀佛之愿力,先往生净土,再依靠西方极乐世界的优越条件,根据往生时品级的不同,渐次成佛。《观经》中,先分一切众生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每品三人分别合为“上辈”“中辈”与“下辈”,由此产生“三辈九品”说。“隋代三大师”之慧远、智者和嘉祥,都曾对《观经》此说有过专门论述,其共同点是众生往生所得之果位,有大乘菩萨位、小乘四果位、世俗凡夫位等,也就是说,往生净土的主体有圣、有凡。

  唐时,二祖善导提出不同看法,从修持因行上判断九品众生并无圣、凡之别,皆是凡夫,即“九品皆凡”说。他在《观经疏》中说:“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借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善导大师认为所谓的“三辈九品”众生,皆是佛陀寂灭之后的“五浊凡夫”,并无差别,只因“遇缘有异”才有“九品“之别。二祖认为所有人往生净土都是“世俗凡夫”,同一身份,众生平等。不仅如此,一切众生只要回心转意,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凭借佛之愿力,定能往生极乐,包括犯有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人、诽谤佛法的人、女人、根缺(有生理缺陷的人)以及声闻、缘觉二乘种,正如他在《观经疏》中所说:“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远,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善导大师认为,众生“九品“之最大的不同在于修行方法,如最低的“下品下生”须口念阿弥陀佛,声声不断,在念念之中除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命终之时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最高的“上品上生”只须发“三种心”,即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就可往生极乐世界。其次,往生西方后所见佛不同,“下品下生”只见金色莲花,“上品上生”可见阿弥陀佛和诸菩萨。第三,往生西方时间不同,“下品下生”要在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上品上生”则弹指间即可往生。最后,往生后获益不同,“下品下生”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而“上品上生”应时即证“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载:“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著,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其中,“无生法忍”就是“入菩萨位”,能够了悟诸法实相,体得无生法忍,就成为了不退转菩萨。《大智度论》中还提及,此时菩萨断尽三界烦恼,开出大神通力,获十方诸佛现身加持与授记,并唤起自己过去所发广大成佛誓愿,因此不证入涅槃而继续进入世间广度众生。对于净土一门来说,最重要的是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而非入与不入涅槃。

  二祖善导强调,尽管阿弥陀佛之大愿力广摄众生,愿力却不会自发地在众生身上产生作用,必须以修行者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愿力为“外缘”,内外配合才可往生极乐。更重要的是,实现往生净土的理想必须有虔诚的信仰。《观经》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作出解释:一是“至诚心”,真正厌弃现实世界,由衷信仰阿弥陀佛,向往极乐净土;二是“深心”,即“深信之心”,一方面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靠自身力量无法出离秽土实现解脱,另一方面深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只要一心专念佛号,一定能凭借佛的愿力,往生净土;三是“回向发愿心”,此为修行的目标,确信自己的一切修行与功德,都将回向于往生的净土。虽然,“三种心”只在“上品上生”提出,实是借此起例,其余八品同样需要具足“三心”。由此,净土宗建立在对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的虔诚信仰之上。

  二祖提出的“三心”说以及“九品皆凡”说等,为世间一切众生打开了通向佛国的大门,带给大量民众修持净业的信心、获得究竟解脱的信心。善导大师创立的净土教义深入千家万户,使净土宗成为后世影响最大的汉传佛教宗派之一。

  近代,印光大师提出: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实际上,“信、愿、行”是历代祖师总结的净土法门之宗要。“信”,即信心,是对自身佛性实有、西方净土实有、念佛必定往生等具有坚定的信心。元代中峰大师在《怀净土》中写道:“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仔细思量无别术,只消一个念头坚。”“愿”,即誓愿,是明确立誓发愿命终往生西方净土。九祖智旭在《弥陀要解》中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显然,信、愿是念佛往生的前提和关键。“行”,即依教修行,二祖分其为正行与助行,正行专修念佛,助行兼修礼诵供养、六度万行等等。净土宗认为只有依愿起行,命终前才能得阿弥陀佛接引,去往西方净土,这也是《普贤行愿品》为“净土四经”之一的重要原因。经中所讲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代表一切菩萨之行愿,又作“普贤愿海”;普贤菩萨象征理德、行德,又被称为“大行菩萨”;经文最后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正如九祖所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一句佛号看似简单,但赋予的内涵有多深,所念佛号的力量就有多大。

  从净土宗来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将本来互相隔绝的众生与佛,联系在一起;信、愿、行,让众生达至佛的境界,成为可能;净土教义,将佛教教义与修持实践,融合在一起。从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看,净土宗提出简单易行的持名念佛法门,并和同样简便易行的禅宗相呼应,打破了上层贵族集团对佛教的垄断,使广大信众都可得益于佛教的修行实践。此后,禅、净不断合流,禅、净二宗持续风行,佛教中国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其中,净土宗以“信、愿、行”为宗本,以注重佛度、菩萨度为特点,把佛教注重“三学兼修”的传统转变为“一心念佛”。净土宗与禅宗,使中国化佛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佛教真正扎根于华夏神州。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6313423 位浏览者

手足口病的症状是什么 自然数的定义是什么 悻悻然是什么意思 棱长是什么 梦见自己家盖房子是什么预兆
吃什么升血小板快 山鬼是什么 癫痫病是什么病 湿气重吃什么药最好 市公安局政委是什么级别
1985年属什么生肖 尿隐血是什么原因 判官是什么意思 水淀粉是什么东西 收阴是什么意思
夏天适合穿什么衣服 蜜蜂的天敌是什么 巨蟹座跟什么星座最配 吃瓜是什么意思 梦见已故朋友什么预兆
最可爱的动物是什么生肖hcv7jop4ns5r.cn 肾动脉彩超主要查什么sscsqa.com 嘴唇周围长痘痘是什么原因导致1949doufunao.com 尿微量白蛋白高是什么意思hcv8jop3ns6r.cn 什么叫自然拼读hcv8jop5ns1r.cn
客车是什么车zhongyiyatai.com 谷丙转氨酶高是什么原因jingluanji.com 头皮起疙瘩是什么原因hcv8jop9ns1r.cn 做梦梦见僵尸是什么预兆hcv8jop7ns5r.cn 贵子是什么意思hcv8jop6ns6r.cn
滴度是什么意思hcv8jop3ns6r.cn 梦见死人预示什么hcv7jop6ns1r.cn 女人肾虚是什么原因hcv9jop2ns5r.cn 什么东西快速补血hcv7jop6ns0r.cn 千叶豆腐是什么做的hcv8jop0ns6r.cn
肿瘤cr是什么意思hcv9jop8ns1r.cn 蝉属于什么类动物hcv8jop3ns2r.cn 反手引体向上练什么肌肉hcv9jop5ns7r.cn 阿胶补血口服液适合什么人喝jinxinzhichuang.com 高抬贵手是什么意思hcv9jop3ns5r.cn
百度